1998年的冬天似乎在掀起自由软件和共享软件的热潮。请看,金山词霸III,售价48元,甚至还有更低的,这事过去做梦也想不到。商业软件赚不到钱,所以自由软件的春天来了。
1998年,自由软件格外多。网上的Winsite和Download等站点几乎人满为患,国内的“下载事业”成就了一批著名站点。有多少人在抱怨服务器空间不够,有多少人一夜一夜守候在计算机前?
自由软件其实也有授权和认定,共享软件更是具有比较严格的操作规范。然而面对大量的需求,这些规范自身难保,逐渐变化,最后作者们和版权人也就听之任之了。
自由软件是声明不需付费的软件类型。共享软件地位特别,是商业软件和自由软件的中间产品,在“奉献”和“索取”之间。共享软件作为先尝后买类型,鼓励大量传播,ICQ的上千万用户就是由此而来。共享软件商业利益最终如何体现,至今也没有特别行得通的办法。大多数共享软件的作者们并未取得多么大的成就。一般来讲,共享软件作者对自己软件并不抱太大希望。台湾中国象棋大师的作者不无讽刺意味地标价3美元。并且说,如果你和作者在一个城市,就请一顿早餐即可。
自由、共享类软件和商业软件不同,出于制作者的敏锐观察,一款成功的自由软件往往是人们最需要、最渴望拥有的。比如看VCD,国产的“超级解霸”能力超群;为解决海峡两岸文字阅读问题,“两岸通”则卓有成效。这些都比一个中文字处理器,或者某某输入法实用得多。再过几年,也许我们会发现,原来我们是靠了软件“杂牌军”在过日子,正经的“大公司”可能早作鸟兽散了,想想真可怕。
最有意思的是,自由软件体现了软件设计的未来潮流。时常在网站上看到对新软件的评语:界面漂亮、操作简单、随和人意。有时候就为了“漂亮”两个字花去两个小时下载。“漂亮”、“好用”是今天的潮流。
无论自由软件或者共享软件,商品经济时代中,作者总有难言之隐。国人花钱买软件的意识一天得不到提高,我们的软件业就不会景气。然而从软件开发商的角度来看,自由软件作为软件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方式,从这里走下去,未必走不出一条康庄大道。